「芭蕾」從綜合性表演、歌劇附屬品到獨立舞劇之勃興,其演變過程艱辛又漫長。長久以來,歐洲、俄羅斯的歌劇院定期公演芭蕾舞劇,有其歷史發展的特殊背景,但是,到了現代社會,每逢大型芭蕾舞團在世界各地巡演,由於全本舞劇秏資過鉅,為了因應市場機制與觀眾需求,「芭蕾選粹」應運而生,這種採集錦表演形式,減去劇情等過場的交待,迎合了一些觀眾的口味;至於想看整齣舞劇的人,通常只有遠赴歐美才能一圓美夢。
芭蕾舞劇演出是否有現場樂團合作,也是欣賞芭蕾舞劇至關重要的一點。對於歐洲、俄國根基於古老劇院的芭蕾舞團,每逢公演全本舞劇,必有樂團現場伴奏,這種樂舞同台的演出形式,是規定,也是傳統。在台灣,全本芭蕾舞劇演出所動員的人力、物力非常可觀,要觀賞全編制舞劇的機會少之又少,遑論有管弦樂團現場演出的大排場了。
今年六月即將來台演出的基輔國家芭蕾舞團,來自具有150年的烏克蘭大劇院,劇院指揮密克拉˙迪亞杜拉將隨團來台,帶領NSO國家交響樂團現場演出全本《天鵝湖》、《睡美人》音樂。相比於「輕食」般的芭蕾選粹演出,基輔國家芭蕾將帶來如「正餐」般的全本舞劇,現場除了舞團與舞星精湛演出、NSO現場演奏,服裝、道具、佈景也將「原裝進口」,帶來劇院等級的芭蕾盛典!
從附屬於歌劇到獨立舞劇-芭蕾藝術的歷史
回溯「芭蕾」在文藝復興時期的源頭,最初,其內容結構並非全部由舞蹈組成,而是滲入戲劇、音樂甚至雜耍等綜合表演的形式;十六世紀法國宮廷王孫貴族喜歡在宴會娛樂表演助興,逐步演變為所謂「宮廷芭蕾」;雖然,1581年取材自希臘故事改編的「皇后喜劇芭蕾」,被視為史實記載的首部完整舞劇;但嚴格來說,十七世紀歐洲流是流行一種「芭蕾戲劇」,後來歌劇加入舞蹈也大行其道,為此,「芭蕾」僅算是歌劇的附屬品。
直至十八世紀中葉「芭蕾」才真正獨立出來,到了十九世紀,《吉賽兒》、《仙女》、《柯碧莉亞》等浪漫芭蕾舞劇陸續面世,無數觀眾陶醉於舞劇的情境之中;十九世紀下半葉,「古典芭蕾」之父─裴迪巴在基洛夫芭蕾舞團大力倡導舞劇必須有大型交響樂團現場伴奏,舞劇音樂的地位大幅提昇,也逐漸形成氣勢恢宏的「大型舞劇」。柴可夫斯基創作完成《天鵝湖》、《睡美人》、《胡桃鉗》等三大芭蕾舞劇,讓音樂融入芭蕾舞劇的靈魂,也讓舞劇擁有交響樂的宏大結構。
今年六月,基輔國家芭蕾舞團與NSO國家交響樂團將演出的全編制、全本《天鵝湖》、《睡美人》,樂迷可以特別注意烏克蘭大劇院首席指揮密克拉・迪亞杜拉如何帶領樂團與舞者「共舞」,也在現場樂團的樂音之中,領會《天鵝湖》、《睡美人》芭蕾舞劇恢弘的呈現。
תגובו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