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關於馬友友的全球巴哈計畫  你應該知道的三件事

已更新:2020年2月10日


「就算在紅石露天劇場這種每天都有精彩演出的演藝殿堂, 古典音樂家馬友友的登場也是一項非凡盛事。」


如果你不是親身經歷那個週三晚上的九千名觀眾之一, 那請你想像一下:

一個人、一把琴、兩小時十五分鐘的巴哈音樂。這一天的搖滾聖地沒有燈光秀、 沒有狂放的吉他或爵士鼓獨奏,只有鴉雀無聲的觀眾。


實在史無前例。



馬友友一氣呵成地演奏了全版六首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 這是一場音樂馬拉松──對觀眾來說當然是如此,從來沒有 一場要坐這麼久、又沒有中場休息的古典音樂會;對這位 六十二歲的大提琴家來說更是如此,他巧妙地用手指和琴弓 調和四根細細的琴弦,單憑記憶,撥弄出成千上萬的音符。


聽起來超乎常人,對吧?但事實上恰恰相反。這場演出充滿了人性,同時完美而又不完美、輕而 易舉卻又難如登天、既有付出亦有收穫。這就是馬友友的本事。他不把他的音樂當作只可遠觀的 珍寶,而是一份禮物。一份他親手打造送給你的禮物。



36 個城市 36 個樂章 翻轉所有規則的非典型演出


2018 年,馬友友啟動為期兩年的全球巴哈計畫。

除了零星幾個早已排定的演出, 他推開所有邀約,專心只做一件事──把六首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帶給全球六大 洲的觀眾:選擇三十六個城市,演奏全版三十六個樂章。在許多層面上,巴哈計畫 的演出和以往都大不相同。巴哈計畫跳脫傳統框架,場地不再只侷限於音樂廳,祕 魯利馬的金字塔、希臘雅典衛城的希羅德.阿提庫斯劇場、克里夫蘭繁花音樂戶外 中心、德國萊比錫的聖尼古拉教堂、韓國首爾的奧林匹克體操競技場都雀屏中選。





因為,馬友友說: 「身為一個演奏者,存在的意義就是要做對世界有助益的事, 我想讓更多樣化的人聽見巴哈,越多越好!」




為什麼 非巴哈不可?


馬友友說:「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是我音樂生涯不可或缺的伙 伴。」而讓巴哈大提琴組曲重見天日的大提琴家卡薩爾斯,也是馬 友友心目中的音樂英雄。他在青少年時代閱讀卡薩爾斯的回憶錄 時, 這段文字讓他體悟對音樂和人生的哲學,並在心底縈繞至今:


「我首先是一位人類, 再來是一位音樂家, 最後才是一位大提琴家。」



文化能幫助我們 想像一個更美好的未來


「巴哈的音樂一次又一次地使我想起了文化的力量。」


以薩拉邦德舞曲為例,這種舞步源自北非,傳到西班牙之後因為太過煽情而被禁止, 再被西班牙人帶到美洲,同時進入法國,成為宮廷舞步,並在 1720 年被巴哈寫入 大提琴組曲當中,時至今日,由法國出生、美國成長的華裔大提琴家馬友友演奏給 全世界。 馬友友說:「卡薩爾斯、我的父親,還有我,以及數不清的人,都在巴哈的音樂裡 找到救助。音樂,就像所有的人類文化一樣,幫助我們更加理解我們的環境、人際 關係、還有我們自己。文化能幫助我們想像一個更美好的未來,文化把『別人』轉 換成『我們』。」


「我想分享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它們跟我一起開創生命歷程。 在探索文化要如何成為解決之道的過程裡,點燃希望的火花。」



當我們團結在一起,能完成什麼一個人做不到的事?加入馬友友的巴哈旅程,一起尋找問題的答案吧!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