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你不可不知的—蕭斯塔高維契其人其事說分明

已更新:2018年10月2日

文 / 賴偉峯 Otto Lai



1906年生於俄國聖彼得堡的蕭斯塔高維契,2006年樂壇替他歡慶百年誕辰,2018年的今天他如果還活著就是108歲了!今天,我們就快速扼要地來了解他的人、他的作品。


他一生寫有15首交響曲、15首弦樂四重奏、多首協奏曲、歌劇、舞台音樂以及部分室內樂,甚至包括了與二十多位導演合作的近四十部電影配樂,以及1958年左右寫下的充滿歡愉美感的「輕音樂」。作品涵蓋各種音樂形式,創作光譜範圍相當廣泛,以作曲家來說堪稱「超級多產」。


蕭斯塔高維契是個工程師的小孩,第一次上鋼琴課是九歲跟母親學習,而且馬上就展現出音樂天分,十三歲進入佩托葛雷音樂院(Petrograd Conservatory),他在音樂院與尼可拉耶夫(Leonid Nikolayev)學鋼琴,與林姆斯基-高沙可夫(Rimsky-Korsakov)的女婿史坦柏格(Maximilian Steinberg)學作曲。音樂院院長葛拉祖諾夫的持續鼓勵以及資助他(在父親1922年過世之後),他一邊在戲劇當默片鋼琴師,一方面完成課業,1923取得鋼琴文憑、1925年作曲畢業。


他的畢業作品就是第一號交響曲,1926年五月在列寧格勒首演並取得成功,之後該曲更到柏林、費城演出。而蕭斯塔高維契的鋼琴也彈得極好,以致在國際華沙蕭邦鋼琴大賽中受到格外的矚目。1924年他從列寧格勒到莫斯科音樂院,以一首鋼琴三重奏—嚴格的奏鳴曲式樂章,當作入學之作,也讓教授米夏可夫斯基願意很快地接受他成為自己作曲課的學生。


當時蘇聯慣用政治目的、意識型態主導藝術創作的手段,對蕭斯塔高維契這等蘇聯典範作曲家來說,卻早已內化為暗喻、象徵的語言,把真實的心聲偽裝、隱藏在樂譜的音符中,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交響曲。


綜觀他的15首交響曲可略分成兩大系統,一個是像《第1、5、10號交響曲》屬沒有標題的絕對音樂,另一個則是像《第9、11、12號交響曲》屬於設定敘述劇情的標題音樂。此外,他的不少交響曲,都代表著蘇聯發展的某個重要年份,像是《第11號》的「1905年」、《第12號》的「1917年」、以及《第7號》的「1941年」,還有這首《第13號》代表的「1956年」等等。


這位多產且具表現力的作曲家一貫的創作信條就是:「蘇聯作曲家的主要責任就是為同胞而創作。」我們從他的作品中可明顯感受這種特質。他的創作道路,走的是「嚴肅音樂」(交響曲、室內樂)與「電影音樂」並重的「雙線道」。就像是立體聲(Stereo)音響一樣,聽覺更為多采多姿,比其他只搞嚴肅音樂的單聲道(Mono)作曲家來得不易。

事實上蕭斯塔高維契的創作技法早已深不可測,社會主義歷史發展的建構,加上他政治受難的悲傷歲月,以及內心對納粹入侵的恐懼,時代的因緣際會,早就將他「沖刷」成二十世紀最偉大的作曲家。

Comments


Commenting has been turned off.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