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連士堯
首次來台的吉妮.楊森,排出的曲目,展現出她對於室內樂曲目的理解,以及音樂史上的巧思。上半場是音樂史上最著名的「三角戀」:舒曼、克拉拉與布拉姆斯,暗暗呼應了今年是布拉姆斯誕辰185週年紀念;下半場則帶來法朗克的「結婚禮物」,也是對首次見面台灣聽眾的一大獻禮。
曲中無盡的永恆愛戀
1828年,18歲的舒曼決心要成為一位鋼琴家,拜入名師維克名下,然而急性子的他,卻因為過度練習弄傷手指,只好放棄夢想,轉而寫起音樂評論與作曲,同時也熱烈追求維克的女兒克拉拉,兩人相差9歲,他們不顧父親的反對、甚至對簿公堂,有情人終成眷屬。
然而,雖然兩人都十分欣賞彼此的音樂才華與理念,但生了6個孩子的克拉拉,不免也需要離開音樂世界,專心相夫教子,但舒曼精神狀態每況愈下,為了家計,克拉拉只好重返舞台,成為當時歐洲最著名的鋼琴家,卻也對舒曼帶來更大的精神壓力,最終在1854年嘗試投河、被送進療養院,兩年後逝世。
在舒曼生命的最後時刻,來自漢堡的年輕小伙子布拉姆斯,進入了他們的生活圈。1853年,20歲的布拉姆斯在名小提琴家姚阿幸的引薦下,前往拜訪舒曼夫婦,舒曼慧眼獨具,看出布拉姆斯的天份,甚至為文稱讚其是德國音樂的「新道路」,布拉姆斯也十分敬重舒曼,但他對克拉拉,卻有著說不出口的愛戀。舒曼住進療養院的最後那段時光,克拉拉家庭事業兩頭燒,有布拉姆斯的幫助,著實讓她減輕不少壓力。布拉姆斯雖然也時不時在書信中表達他對於克拉拉的愛慕之情,克拉拉卻從未正面回應,無止盡的愛戀,就潛藏在音符之中。
所以就來聽音樂吧!吉妮.楊森本次將先演出舒曼的第一號小提琴奏鳴曲,這是舒曼寫於1851年的作品,當時舒曼正值音樂生涯最意氣風發之時,第一號交響曲剛首演,他也正著手於眾多重要作品的創作,同時也身兼杜塞道夫的音樂總監。全曲共分為三個樂章,充滿著「舒曼式」的浪漫樂思與優雅篇章,比較特別的是舒曼在第二樂章並不採用慢板,全曲皆以稍快板至快板的速度進行,聽起來十分流暢。 接下來安排的布拉姆斯第二號小提琴奏鳴曲,則是寫於1886年的作品,53歲的布拉姆斯當時住在瑞士小鎮圖恩(Thun),宜人的景致加上好友的來訪,讓布拉姆斯樂興大發,一連寫了第二號大提琴奏鳴曲、第三號鋼琴三重奏等作品。第二號小提琴奏鳴曲共分為三個樂章,當中包含著許多優美動聽的旋律,可以輕易聽出作曲家在創作時期的好心情。有趣的是,第一樂章鋼琴的開頭旋律,與華格納《紐倫堡的名歌手》中知名的〈勝利之歌〉開頭相同,隱藏著布拉姆斯對華格納的致敬。 吉妮.楊森上半場曲目最令人驚喜的,莫過是還選了克拉拉.舒曼的作品《浪漫曲》。除了舒曼妻子與鋼琴家的身分外,克拉拉其實也是一位作曲家,雖然在當時的社會氛圍下,克拉拉甚至自身曾說過「女性不應該作曲」的言論,但還是出版過不少作品,《浪漫曲》便是其中之一。作品創於於1853年,當中又分為三首,從中可以聽到克拉拉的作曲才情,其實不遜於當時的男性作曲家,第一首還能聽見克拉拉引用了丈夫舒曼第一號小提琴奏鳴曲的樂思,或許潛藏在此處的夫妻情深,也是給予布拉姆斯的回答吧。
黑暗中也要完成的歡欣法式獻禮
1886年,63歲的法國作曲家法朗克(César Franck)完成他生涯唯一的小提琴奏鳴曲,並且獻給當年才31歲的傳奇小提琴家易沙意(Eugène Ysaÿe)當做「結婚禮物」,在典禮上的小型演出後,易沙意在同年12月於布魯塞爾的當代美術館進行正式公開首演,根據記錄,當時演出到此曲時,已經接近黃昏,然而由於館方並沒有任何人工照明設備,易沙意與鋼琴家完全是在黑暗中「背譜」演完,看得出他對於此曲的喜愛。在之後的40年音樂生涯中,易沙意將此曲排入他演出曲目的「標準配備」,使之成為法朗克最為人熟知的作品之一。 全曲共分為4個樂章,法朗克採用了「主題循環」的方式來寫作,四個樂章都繞在同一個主題上發展。第一樂章為接近中等的稍快板,在一段恬靜的鋼琴獨奏後,小提琴便拉出貫穿全曲的主題,並且與鋼琴唱和各種速度的變化形式;第二樂章為快板,鋼琴與小提琴將主題帶入緊張度較高的表現方式;第三樂章則回歸中等速度,法朗克特別以「宣敘幻想曲」來形容此樂章,小提琴的旋律也較為奔放自由;第四樂章是略慢的稍快板,鋼琴與小提琴一開始採用「卡農式」的演奏處理,接續唱出優美的主旋律,也是全曲最受到歡迎的樂章。
Comentá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