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當天團碰上21世紀 柏林愛樂的拉圖與後拉圖時代

已更新:2018年10月9日

文:連士堯



1998年,「天團」柏林愛樂首次碰到難題:首席指揮阿巴多宣佈辭職,成為柏林愛樂首次有首席指揮於生前辭退職務。隔年在進行著名的「閉門會議」後,柏林愛樂選出了拉圖繼任,沒想到,2013年,拉圖再度拋出震撼彈:2018年約定任期結束後,將不再續任。21世紀的諸多改變,或許是連「天團」都不得不面對的革新難題。


古典樂界的「教宗選拔」


柏林愛樂的「民主制」,在世界樂團界是數一數二的有名,當中最令人矚目的,莫過是選出首席指揮的方式。有別於一般樂團或許是由行政總裁與樂團首席進行決定,柏林愛樂在面對要徵選首席指揮時,全團團員皆須召開「遴選大會」,由團員提出人選,並且一定要得到絕對多數的票數,該指揮才能雀屏中選。此外,遴選期間嚴禁團員對外傳遞訊息,而且選舉沒有時間限制,一直要到結論出來才會結束,因此媒體與樂迷們只能在外苦苦守候,說它是古典樂界的「教宗選拔」,一點也不為過。


這樣的方式,也讓柏林愛樂選出的指揮,往往出人意表。團員所注重的不是名氣,而是與指揮一起「創造音樂」的感覺,在卡拉揚去世後,呼聲最高的其實是馬捷爾,沒想到由阿巴多出了線;而在阿巴多辭任後,一般媒體預測巴倫波英中選機率最大,結果由拉圖接棒。


拉圖爵士的數位創新


究竟拉圖有什麼魅力,讓柏林愛樂看上當年年僅45歲的他?在柏林愛樂之前,拉圖最大的傑出表現,就是將英國原本名不見經傳的地方樂團:伯明罕市立管弦樂團,提升到一流樂團之林。他們一起合作灌錄的馬勒唱片,至今仍是為人津津樂道的銘盤。或許就是這點讓柏林愛樂刮目相看,比起過往「帝王」般的指揮,拉圖更顯得親和力、更入世許多,對於即將進入21世紀的傳統天團,是相當「給力」的人選。


拉圖也沒有讓柏林愛樂失望,上任之後,拉圖便致力於改組柏林愛樂基金會,削弱政治人物對於樂團的掌控權,將權力放回音樂家。同時,他也打破柏林愛樂拿手的「德奧派音樂」傳統,除了大量帶來像是馬勒、史特拉汶斯基等後浪漫至現代音樂外,拉圖也大力擁抱當代音樂創作,更大膽在國際巡演中,加入委創曲目,可說是站在天團的地位,大大提升了新創作的能見度。


除了在音樂上的新觀點外,拉圖也展現出他無比親和力,在柏林展開一連串的教育推廣計畫,並且透過許多「子團」,讓音樂家更親近觀眾。除此之外,台灣樂迷一定都很熟知這個故事:拉圖在台灣巡演時,發現兩廳院廣場有如此多的樂迷一起聆聽實況轉播,讓拉圖決定要實行「數位音樂廳」計畫,全世界的觀眾,都能透過網路的力量,無遠弗屆地收聽柏林愛樂的實況轉播,以及如同寶山般的錄音存檔。至今,柏林愛樂的「數位音樂廳」,依然是全世界樂團最佳的擁抱數位時代範例,拉圖的新潮流思想,功不可沒。


從後拉圖時代走向新時代


然而,創新的理念,難免遭到質疑,拉圖遭遇不少的批評,「天團」對於柏林愛樂而言,是無可取代的優異傳統,卻也背負歷史傳承而來的包袱。不同於當年阿巴多帶有傷病原因離職,尚值壯年的拉圖在離任後,將立刻接下倫敦交響樂團,對於柏林愛樂而言,可能也是警訊—天團或許不再是指揮家的首選,要如何在傳統與新世紀中找到平衡點,依然是柏林愛樂的課題。


這課題來得很快,2015年的首次「閉門會議」,竟然是以「沒有人選」收場,跌破全世界專家的眼鏡。雖然很快地在一個月後,柏林愛樂公布新任首席指揮人選,卻是並未有相當國際知名度的佩特連科,再度讓樂界訝異——不過,哪一次柏林愛樂的首席指揮,不讓人驚訝的呢?或許能挑出該時代最具潛力的指揮,正是「天團」才有的膽識。在佩特連科正式於2019年上任前,柏林愛樂依然擁有全世界最佳的指揮群,讓他們持續端出高水準的演出,而「天團」這次又將怎樣隨著時代演變,也讓全世界樂迷拭目以待。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