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絲路合奏團成員笙演奏家吳彤以他低低啞啞的嗓音唱起台灣民謠《望春風》,混搭大提琴家馬友友演奏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你以為很鄉土,其實很全球。
就像馬友友說,巴哈的音樂有雙重個性,「我在朋友的婚禮上演奏,也在朋友的喪禮上演出,無論是哪一個場合,都不曾有違和感。」
用音樂修補世界的裂縫,馬友友雖然辭去了絲路合奏團的藝術總監一職,但卻以更宏寬的視野豐富絲路計畫。今年他將與絲路合奏團訪台,第一次在正式演出曲目中加入了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選段,也將帶來這首只要是台灣人都會為之感動的《望春風》。
馬友友解釋,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裡的〈薩拉邦德舞曲〉,有人說這首樂曲源自瓜地馬拉,有人說它來自墨西哥,「根據人類學的研究,這首樂曲的元素是在12世紀時通過葡萄牙傳進西班牙,摩爾民族曾經使用。」
馬友友說,即使如此,也有北非的摩洛哥人認為,這首樂曲元素之一是貝都因舞,是給女性跳的舞蹈,「不管從哪裡來,往哪裡去,乍看也許毫無關聯,但〈薩拉邦德舞曲〉從快節奏舞曲到莊嚴、高貴的慢舞,從庶民社會到宮廷,隱含著人類文化的傳遞與移動,隱含政治、經濟、文化三者的相互聯繫,也隱含一條看不見的人類文化絲路,展現了人類的包容與理解。」
人類學的種子在馬友友心裡開花結果,讓這位古典音樂出身的音樂家總能用關懷平等的角度看待音樂,他不認為西方文明就一定偉大,透過絲路來理解現代文化,一切就有了不一樣的位置。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