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激情與內斂 ─ 鋼琴大師 盧岡斯基

已更新:2018年10月11日

文/ 編輯部


「盧岡斯基是淵博的鍵盤傳統上,真正的繼承者」-英國《衛報》


盧岡斯基的音樂歷程如同許多音樂神童,自小便展露過人的音樂天賦。7歲進入莫斯科音樂學院,13歲第一任老師凱絲特娜過世之後,拜師於俄羅斯鋼琴教母尼可萊耶娃門下,更在14歲時與當時已62歲且名滿天下尼可萊耶娃同台演出,當中對於這位鋼琴新星所蘊含的深刻期待,絕對不容忽視。而盧岡斯基亦不負眾望,1988年獲得俄羅斯聯邦大賽首獎與萊比錫巴哈大賽銀牌;1994年柴可夫斯基大賽銀牌;深厚的音樂根基、豐富的演出經驗與高超的表現技巧使其向來被視為俄系青壯派鋼琴家中的一流大師。



異於傳統俄式風格的別致優雅


而有別於當時仍受到冷戰氛圍下影響的俄羅斯音樂家,盧岡斯基15歲時便已在世界各地巡迴演出,足跡踏遍法國、德國、日本等國,甚至有機會在當地購買一些蘇聯時期無法取得的音樂專輯,例如西貝流士、布魯克納等人的作品,經由這段經歷,以及反覆聆聽不同作曲家的音樂,使得盧岡斯基的音樂表現並不同於傳統俄羅斯訓練系統下的演奏家。此外,由於教授其鋼琴技巧的兩位老師皆年事已高,甚至演出行程滿檔,盧岡斯基回憶幼時上課的情景,許多時候都得自己獨自練習,這也成為盧岡斯基發展出有別傳統俄國音色的原因之一。


相較於俄羅斯演奏家的渾厚與強悍,甚至略顯粗獷的音樂印象,盧岡斯基手指下流洩出的琴音卻是熱情中不失細膩,詩意且內斂。英國《衛報》曾經評論他「在幽暗的曲目中,展現出光彩奪目的技巧」,對於樂曲的詮釋「既強大且細微」,作為一個藝術家。某部分而言,其對於音樂的詮釋與泰密卡諾夫頗有異曲同工之妙,兩者皆深受俄國傳統音樂文化的滋養,但卻各自展現出有別傳統的異色優雅。




多變音色 遊走細膩與豪放之間


盧岡斯基演出曲目極為廣泛,合作過的指揮與演奏名家亦是不計其數,而錄製專輯也是他音樂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不僅與眾家知名廠牌合作,也相當樂於在具有特色的小眾品牌中發行錄音;錄製的作品除了柴可夫斯基、普羅高菲夫、拉赫曼尼諾夫等俄系名家之外,舉凡莫札特、貝多芬、舒伯特、蕭邦、李斯特等人作品亦是其涉獵的範圍,既可優游於莫札特與蕭邦的纖細幽微,亦可展現柴可夫斯基、普羅高菲夫的豪放激情,充分顯露出傲視群雄的絕佳精準度與表現力。盧岡斯基至今已經累積超過20張錄音,更於2000-2002年三度榮獲法國金叉獎、2003年獲得德國唱片評論獎、2005、2007、2013年德國古典回聲獎,以及2011年BBC音樂雜誌獎等獎項肯定。


經典作品體現全新視野


臺灣樂迷對盧岡斯基並不陌生,2014年就曾來台舉辦獨奏會。此次與泰密卡諾夫所指揮的聖彼得堡愛樂攜手合作,演出臺灣樂迷極為熟稔的柴可夫斯基第一號鋼琴協奏曲以及拉赫曼尼諾夫第二號鋼琴協奏曲。如何在耳熟能詳的經典曲目面前,體現出嶄新的詮釋與見解,即便是身經百戰的鋼琴家也仍舊將之視為最艱難的挑戰,盧岡斯基便曾於波士頓古典評論的採訪上表示過,雖然普遍認為「拉赫曼尼諾夫第三號鋼琴協奏曲是最困難的,但是了解音樂之後,其實它並不是那麼的困難。有時候反而第二號才是最難的」。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