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歷史的百年名團 ─巴伐利亞國立歌劇院管弦樂團
- 文/ 王凌緯
- Jun 12, 2017
- 3 min read

見證德國古典音樂史的名團
自近代管弦樂團形式確立以來,作為古典音樂發祥地的歐洲不乏歷史悠久、橫跨超過百年的樂團;然而,恐怕難有太多管弦樂團能夠如巴伐利亞國立歌劇院管弦樂團(Bayerisches Staatsorchester)一般,將音樂史上的許多重要事件與人物深深銘刻於自己的傳統當中。於2011年底成立滿兩百週年的巴伐利亞國立歌劇院管弦樂團,是巴伐利亞國立歌劇院(Bayerische Staatsoper)的附屬樂團,以慕尼黑國立歌劇院(Nationaltheatre)為主要根據地,與慕尼黑愛樂管弦樂團、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同時並列慕尼黑的三大重要樂團。儘管巴伐利亞國立歌劇院管弦樂團正式改組易名是1918年德國革命後的事,慶生的起點也僅只回溯至1811年「音樂學院」(Musikalische Akademie)正式創立的當時為止,但若要將故事從頭說起,時間還得再往回拉三百年。

不斷進化的聲音
作為歐洲最古老樂團之一的巴伐利亞國立歌劇院管弦樂團,前身為1523年由作曲家詹佛(Ludwig Zenfl)帶領的慕尼黑宮廷聖樂團(Munich Kantorei),爾後超過一世紀的時間當中,聖樂團的主要任務都是演奏宗教音樂。不過,在聖樂團於1653年為慕尼黑帶來第一部義大利歌劇,馬奇歐尼(Giovanni Battista Maccioni)的《節慶豎琴》(L'Arpa festante)之後,義大利歌劇難以抵擋的魅力,使得慕尼黑聖樂團逐漸走向世俗音樂的道路。直到1762年,時任指揮的作曲家貝納斯康尼(Andrea Bernasconi)正式將聖樂團改組為「宮廷管弦樂團」(Hoforchester),樂團才開始定期製作歌劇;但真正為樂團帶來重大革新的元素,莫屬1778年選帝侯卡爾.提奧多(Karl Theodor)受封為巴伐利亞大公後,從曼海姆(Mannheim)宮廷帶來的三十三個樂師。曼海姆樂派與維也納第一學派同為古典時期的德語區音樂兩大重要分支,而曼海姆學派除了奠立近代管弦樂團的組織基礎與技術要求之外,他們加以強調的力度對比以及明確主旋律,在當時可是前所未聞的嶄新音樂表現。不難想見,1781年,當25歲的莫札特親自率領巴伐利亞宮廷管弦樂團在屈維利埃劇院(Cuvilliés-Theater)首演他的歌劇《依多梅尼歐》(Idomeneo)時,對當時的聽眾、乃至於對巴伐利亞地區的音樂文化造成了多麼巨大的衝擊-同時也在巴伐利亞國立歌劇院管弦樂團的歷史上留下重要的轉折。
當代大師的必備經歷
巴伐利亞的宮廷樂團到了末代皇帝路德維希二世(Ludwig II)手中之後,今日巴伐利亞歌劇院管弦樂團的輪廓越來越清晰。寵溺華格納的路德維希二世,除了幫華格納還清債款之外,還延請畢羅(Hans von Bülow)擔任樂團總監,首演了華格納四部歌劇,包括《崔斯坦與伊索德》、《紐倫堡名歌手》、《萊因的黃金》以及《女武神》,也奠立了巴伐利亞歌劇院嶄新而大膽的戲劇製作風格,歌劇院也於1875年起,於每年六月底至七月底舉辦歌劇節,尤其後來曾出任樂團總監一職的理查.史特勞斯以他的歌劇席捲歌劇院觀眾後,歌劇節與樂團的名聲才真正遠揚。此後還有更多指揮大師曾經在巴伐利亞歌劇院管弦樂團中發光發熱,例如皆曾擔任音樂總監一職的華爾特(Bruno Walter)、蕭提(Georg Solti)、克納培茨布許(Hans Knappetsbusch)與祖賓.梅塔(Zubin Mehta)等人,以及曾經出任客座指揮的小克萊巴(Carlos Kleiber)。時至今日,這支傳統悠久的樂團,仍不斷與名指揮家擦撞出火花,並持續將音樂史上每道精彩的筆劃紀錄於自己的歷史上。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