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紐約時報》:這位巨星鋼琴家終於讓我們看到他流汗了!



出處:紐約時報 2018.5.6

中譯:MNA編輯部

觀眾並不習慣看到丹尼爾.特里福諾夫汗流浹背的樣子——不管是要為拉赫曼尼諾夫或李斯特的作品帶來多驚人的強度,他卻好像從沒被逼到極限的樣子,都是那麼輕鬆自在。

但在那天,一切都變了。特里福諾夫演出第七套曲目,也是他在卡內基音樂廳「觀點系列」的最後一套曲目——“Decades”。其構想是為了要探究20世紀音樂,將20世紀分為幾個十年,並按時間順序精心安排了鋼琴曲目。這些不是短暫的中途選曲,而是艱鉅的、開創性的作品。他在訪談時說到,要戲劇化地呈現鋼琴作曲在20世紀是如何急遽演變。

特里福諾夫同時是一位作曲家,有時也會彈奏自己的作品,富有著浪漫氛圍以及史克里亞賓般的色彩。 但是由他來彈史托克豪森?

儘管令人難以置信,但這個獨奏會是一場勝利。很顯然的,這是一項艱鉅的挑戰,需要龐大的精神專注力和體能耐力——你有時可以聽到他沈重的呼吸,這讓一切都更加令人印象深刻。我很少聽到有藝術家在一場音樂會上投注如此多的精力。

卡內基音樂廳的觀眾被要求不在樂曲之間鼓掌,讓特里福諾夫得以施展魔咒,以一種不斷流動的音樂實驗來延續樂曲,當然,這也意味著他就算在最令人筋疲力竭的曲目後,也不能稍作喘息。

他以貝爾格於1908年完成的鋼琴奏鳴曲作為開場,這首曲目將晚期華格納風格的餘燼與20世紀初表現主義中的焦慮交相融合。特里福諾夫為貫穿音樂、漫遊其中的抒情詩線帶來了驚人的清晰度,並品味了濃烈而色彩豐富的和弦所帶來辛辣強烈的聲響。

接著,他以震懾人心的活力與鋼鐵般的聲音彈奏普羅高菲夫《諷刺》,並傳達了巴爾托克《在戶外》組曲中那清脆、令人毛骨悚然的殘酷感。他在柯普蘭最現代的鋼琴作品——1930年代的鋼琴變奏曲中,強調了冷峻的合聲與鋸齒般的邊界。我愛他那嚴謹的、輪廓分明的細膩演繹方式。

接著,他從梅湘:聖嬰耶穌之吻中做了深思熟慮的選曲,其音樂中那神秘而酸甜的美妙,則提供了令人愉悅的對比——這首曲子後段轉變成一種狂喜的狂暴,特里福諾夫的演奏令人興奮。

在中場過後——沒錯,他給了自己(還有我們)一段休息時間——以李格悌:《音樂探索》選粹呈現了一種傲慢的幽默,有效地引領我們進入史托克豪森的第九首鋼琴曲。我也從未聽過約翰.亞當斯的《中國之門》被如此精緻與色彩細膩地演奏過。

特里福諾夫以柯利吉亞諾富有創造力、多變的1985年作品《頑固低音幻想曲 》作結。而彷彿是最後才決定的——特里福諾夫又彈奏了之前曾公布過但取消的第十首樂曲:1990年代托馬斯.阿德斯作品《Traced Overhead》(他原本表示這樣下半場會太長,而且,柯利吉亞諾的音樂能帶來比較戲劇性的結束)不過,熱情的觀眾似乎對這樣銜接90年的旅程,深表感激。


コメント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