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Search

佩特連科 特立獨行王者風範

  • Writer: 員 會
    員 會
  • Jun 14, 2017
  • 4 min read

當今樂壇實力派指揮的代表人物─佩特連科,傲視群雄的指揮履歷: 1997年,任職維也納人民歌劇院首席指揮; 1999年,以德國最年輕的音樂總監之姿,執掌圖林根邁寧根歌劇院; 2002年至2007,擔任柏林喜歌劇院音樂總監; 2013年,出任巴伐利亞國家歌劇院音樂總監,同年受邀在拜魯特音樂節指揮華格納的《尼伯龍根的指環》全集; 2014年,獲選德國《歌劇世界》年度最佳指揮,(已不是第一次獲選); 2015年6月21日,全球關注,獲柏林愛樂票選為下一任音樂總監,是自阿巴多後第二位維也納音藝大校友,同時也是首名俄裔指揮家擔任該職。


佩特連科 一匹指揮界的黑馬 文/林采韻


佩特連科,現任巴伐利亞國家歌劇院音樂總監,同時也是柏林愛樂準音樂總監。他因為作風低調,極少接受媒體訪問,長久扮演指揮界的神祕客。2013年佩特連科從肯特長野手中接下巴伐利亞的棒子,之前已擔任柏林喜歌劇院音樂總監5年的時間,練就一身扎實的功夫。2015年長期悠游於歌劇院,從未執掌交響樂團的他一炮而紅,以黑馬之姿被遴選為柏林愛樂新任音樂總監。


佩特連科被視為黑馬,在於他內斂的作風,致使他的知名度,輸給其他候選人,甚至在第一時刻,不少樂迷還誤以為是另一位佩特連科獲得此位。因為相較於Kirill Petrenko,身兼皇家利物浦愛樂和奧斯陸愛樂音樂總監的Vasily Petrenko,知名度的確比他多出許多。


佩特連科1972年出生俄國,從小學習鋼琴,父親是一位小提琴家;18歲那年,全家移民奧地利;之後畢業於維也納音樂學院。經歷包括德國曼尼根劇院音樂總監(1999-2002)、柏林喜歌劇院音樂總監(2002-2007)、2013年起接掌巴伐利亞國家歌劇院。曼尼根期間,他以指揮華格納樂劇《指環》受到注目,2013年41歲的他,受邀前進華格納的神聖殿堂,連續三年在拜魯特音樂節演出《指環》再下一城。


透過這些經歷,從中可見佩特連科發跡過程,走的是傳統德國指揮的成長路線,主要以歌劇院為職業發展的舞台,從小城至大城,從小劇院一路打拚到大劇院。由於他過去的經驗都累積在劇院,柏林愛樂是他第一個「純樂團」的工作。


佩特連科的同輩,包括曾是柏林愛樂音樂總監熱門之選的尼爾森斯,費城管絃樂團音樂總監瑟貢、英國指揮哈汀等。相較於他們,佩特連科刻意選擇低調,也讓他的藝術成就另人好奇。許多樂評對他的評價:詮釋獨樹一幟,樂曲安排有其觀點,尤其喜愛不被經常演出的作品和作曲家。很多人喜於將他比喻為前輩指揮小克萊巴,風格獨具,在世時少有錄音,演出也有限,唯有冰箱沒東西了,他才會現身指揮台,而他的藝術卻又如此高。


事實上,佩特連科的刻意,有時也出於不可抗之因素:他的職業生涯幾乎與歌劇院綁在一起,不像一些指揮總有機會與某個樂團巡迴全球,或是因為樂團的關係而有機會在大廠錄製眾多專輯,增加曝光機會;就算他有錄音發行,大多不在「大廠」,而且數量有限;他鮮少踏出歐陸,因此屬於在歐陸境內被關注的指揮。


佩特連科被選為柏林愛樂音樂總監之前,只和樂團合作過三次,分別是2006年、 2009 年及2012,原本2014年再度受邀,但因傷取消。樂團與他短暫互動便讓他雀屏中選,可見他的能耐。而他的出線,也讓樂迷見識到柏林愛樂的另類思考。卡拉揚去世之後,柏林愛樂一路選擇義大利指揮阿巴多、英國指揮拉圖,因此,很多人以為這一次樂團會找一位德國指揮以求重振德國正統,沒想到,俄裔的佩特連科脫穎而出,可見柏林愛樂一心懷抱打造「世界」頂尖樂團的嚮往,努力開創曲目,尋找樂曲不同詮譯風格的可能性。


過去,指揮接掌柏林愛樂之後,都知道自己必需忠貞不二,不能一人侍兩團。佩特連科被選上時,他與巴伐利亞國家歌劇院的合約,截止的期限就是柏林需要他的2018年。但是,特立獨行的佩特連科,選擇不將柏林愛樂視為至高無上,柏林愛樂2015年6月宣告他的任命,同年十月他就與巴伐利亞國家歌劇院延約至

2020-2021樂季。此訊息一出,當時不少國外媒體等著看好戲,或等著好故事,預期柏林和佩特連科會出現摩擦或火藥味。但最後,雙邊看來是達成共識,佩特連科2019-2020樂季開始正式接掌柏林愛樂,在此之前會以客席指揮身分造訪,至於他與巴伐利亞的協議,2020-2021樂季會以客席指揮身分協助樂團。


佩特連科 2019年接任柏林愛樂時47歲,與當時47歲入主樂團的拉圖同齡。過去柏林一直用銳利的鷹眼,選擇他們的帶領者,力求相互激盪以及一同冒險的潛能,為時代開創新路。這次柏林愛樂再次用行動證明,他們獨道的眼光,或許這匹在他人眼中的黑馬,對樂團來說早是一匹喜而迎接的白馬。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