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情緣 馬友友與凱瑟琳‧史托特
- 文/ 羅嵐君
- Jul 4, 2017
- 3 min read
馬友友與史托特是結識超過30年的音樂好朋友,他們的相遇則完全是個意外。1978年8月,酷暑的倫敦,馬友友跟妻子Jill,住進一間分租的公寓裡(房東就是後來以龐克造型走紅樂壇的小提琴家甘迺迪),他們並不知道這裡還有另一個房客,就是鋼琴家史托特。剛度假回來的史托特事先不曉得有新室友入住(甘迺迪也沒事先告訴她),看到有個華裔男子(據說只穿著短褲)在她的起居室裡走動、練大提琴,著實嚇了一跳。六年之後,兩人有機會開始合作,而這一合作,就超過了三十年……
馬友友的心靈摯友
兩個美好心靈的相遇,通常都有奇蹟。這或許就是日本茶道「一期一會」講究的心靈澄淨與專注,或是王家衛導演在《一代宗師》裡所謂的「世間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別重逢」。事實上,也並非如此奧秘玄妙,就如同馬友友自己說過的:「跟素昧平生的人相遇,好事會發生。」

馬友友主持「絲路計劃」,不斷融入新的樂手、新的音樂元素,泰半也植基於這樣的精神,也是維繫他與凱瑟琳.史托特多年來合作關係的重要信念。《泰晤士報》的樂評就曾經如此形容:「史托特在鋼琴上營造清晰鮮明的節奏感,十分稱職,不愧是馬友友多年來的心靈摯友。」
叫好叫座 成績斐然
「馬友友+史托特」,幾乎就是叫好叫座的同義詞。他們一起合作演出的足跡,遍布歐洲、美國、南美洲與遠東地區,所到之處,座無虛席,已是常態。不僅如此,他們共同在Sony Classical 旗下,留下四張錄音,成績斐然。1998年,以探戈大師皮亞佐拉音樂為主題的《探戈靈魂》贏得第42屆葛萊美獎的最佳古典跨界專輯;2003年發行的《巴黎美麗年代》聚焦廿世紀法國音樂,歐美樂評對於兩人「有如雙胞胎般的心有靈犀」感到讚嘆不已。2003年的第46屆葛萊美獎,兩人再度以《巴西情迷》拿下最佳古典跨界專輯同時贏得最佳古典專輯策劃,成為雙料得主。最近一張錄音《生命之歌》兩人回歸最純粹的小品,將他們的合作之路娓娓道來,回到音樂最初的美麗境界。
音樂路上的最佳拍檔
馬友友曾說過:「音樂家扮演的角色著實不易,透過演奏,將抽象的創意概念,轉換成清晰可理解的音符。也就是說,這個過程,從理解內容開始,學習如何傳遞給別人,並且讓欣賞的人,完整地接收,成為自己的一部份。」貫徹這個艱辛的使命,馬友友的音樂之路從不寂寞。「一起優雅地變老,並且一直保持好奇心。」這聽起來是一種恩賜,又或許是馬友友與史托特之所以能夠以音樂交流超過30年的秘訣。「一是邂逅產生了化學作用,二是持續探索的好奇心。」

舉凡偉大的演奏家或歌唱家,背後都有一個稱職的伴奏。就從錄音工業蓬勃展開的上個世紀來說,小提琴家歐伊斯特拉夫與鋼琴家歐柏林、小提琴家葛羅米歐/謝霖與鋼琴家海布勒,他們合作的錄音都是樂迷必備的經典。德國藝術歌曲天王費雪迪斯考與多年來的鋼琴伴奏傑拉德.摩爾,更被奉為無可取代的夢幻組合,摩爾還將他的伴奏藝術付諸文字,著成《無愧的伴奏家》一書,傳誦一時。馬友友與史托特無疑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典範。從兩人戲劇化的相遇,一路相知相惜,持續探索無垠的音樂世界,今日樂迷有幸見證,又何嘗不是一種幸福。
Read More: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