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Search

一群陌生人在一起 可以讓音樂燃燒 絲路合奏團歡慶20週年 大提琴家馬友友六度訪臺分享感動

  • Writer: 員 會
    員 會
  • Sep 10, 2018
  • 3 min read

1998年,大提琴家馬友友發起「絲路計劃」,集結全球最優秀的音樂家,到世界各地創作、演出,創造全球性的文化交流,共譜跨越國界的樂音感動,他們用自己擅長的樂器與彼此交談,透過無國界的音樂碰撞和文化交融,進一步與世界對話。

風風火火 絲路計畫超越有形疆域

今年絲路計畫風風火火,已經邁入第20年,馬友友也將六度與團訪台,首度在曲目中融入巴哈《大提琴無伴奏組曲》選曲,透過音樂向世人證明文化的融合、流傳與再創造,足以超越全世界有形的疆界,這正是當今全球絲路的新開端。

大提琴家馬友友是知名度最高的華裔大提琴家,他祖籍中國,出生法國,在美國長大,茱莉亞音樂院畢業後在哈佛大學拿到人類學學位,演奏邀約不斷。至今馬友友錄製專輯超過75張,得過15座葛萊美獎。

我到底是誰?我從何而來?

在古典領域已經站上巔峰,馬友友卻不因此而滿足,「大家都說我很聰明,我從小帶著這份音樂天賦長大,我從未致力成為一個音樂家,而是自然成為一位音樂家,所以我會疑惑我自己到底是誰?而絲路計畫給了我答案。」

就讀茱莉亞音樂學院時,馬友友一路順遂的天才音樂之路,卻讓他開始猶豫不前。帶著天才的反骨與好奇心,馬友友轉念哈佛大學,投向人類學的懷抱。人類學讓他看見西方古典音樂以外的世界,讓他深刻的感受種族和地域之間的衝突,往往出自對於彼此的認識太過淺薄。自此,馬友友心中就此埋下人文關懷種子,一路隨他學業完成,持續成為揚名國際的古典音樂獨奏家後,藉由絲路計畫開枝散葉,也開出了一條文化上的新絲路。

不同的音樂裡有共同的祖先 相同的脈絡

20年來,馬友友與不同的音樂家一起工作,互相研究,除了出版絲路專輯之外,他也尋求理論的支持,「音樂正是一種跨文化領域的表現,一如絲路連結不同的地理版圖,互相溝通。」馬友與合奏團走訪了維也納、伊斯坦堡、中東、中國、蒙古等國家,尋找許多在民間的天才音樂家一起合作,在他眼裡,大提琴可以跟東方的琵琶同臺,鋼琴也可以跟中東的塔布拉手鼓共舞,其中都有共同的祖先,音符的脈絡。

這次馬友友帶來的《第二號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的三首樂曲包括〈前奏曲〉、〈薩拉邦德舞曲〉以及〈吉格舞曲〉,馬友友特別挑出〈薩拉邦德舞曲〉解釋,巴哈無伴奏舞曲的構成,其實也是「全球絲路」概念的濃縮。馬友友說,在巴洛克時代風行的舞曲,並非憑空出現,而是其來有自,「〈薩拉邦德舞曲〉的誕生可以從北非開始追溯到南美、南歐與德奧,畫出一條發展脈絡,對我來說,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跨越了時空的疆界,三百年來影響力不輟,這也是人類文明發展最好的證明。」

交棒藝術總監 馬友友持續傳承絲路精神

成軍20年,絲路計畫,「大家長」馬友友去年十月宣布將藝術總監一職交棒給資深絲路合奏團音樂家包括低音大提琴家傑佛瑞˙畢屈(Jeffrey Beecher)、小提琴家尼可拉斯˙寇德斯( Nicholas Cords)及擊樂手尚恩˙沙納漢(Shane Shanahan)等三位,共同擔任藝術總監。馬友友認為,這次來台的都是過去曾經來過的老朋友,大家一起攜手,希望將音樂的起源與發展傳遞給台灣樂迷,共同體會「絲路精神」。

馬友友與絲路合奏團音樂會將於10月21日舉行,地點在台北國家音樂廳。為了鼓勵更多年輕世代理解馬友友絲路計畫的精神,牛耳藝術特別推出「絲路20計劃」,邀請大朋友帶小朋友進音樂廳,凡20歲以下青少年都可以找一位陪同聆聽者以半價購票,一同參與馬友友與絲路合奏團的嶄新的音樂體驗。

【演出資訊】

馬友友與絲路合奏團 The Silk Road Ensemble With Yo-Yo Ma

10/21 臺北國家音樂廳

詳請請上:https://goo.gl/ukb4rD

Traditional Tibetan, arr. Zhao Lin: Mei Ren

Sapo Perapaskero, Taraf de Haidouks, arr. Osvaldo Golijov, Ljova: Turceasca

 
 
 

Yorumlar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