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Search

輝煌一世紀的費城之聲

  • Writer: 員 會
    員 會
  • Sep 16, 2019
  • 5 min read

文/李永忻

費城之聲-費城管弦樂團將再度造訪,在藝術總監亞尼克.聶澤.賽金(Yannick Nézet-Séguin)接任至今,淬鍊百年的黃金樂音將會綻放如何的新生鋒芒? 讓我們先回溯輝煌一世紀的費城管弦樂團。

費城之聲 創始維艱 迎來偉大之聲新契機

十九世紀末,費城的居民對於音樂活動總是要靠著紐約或波士頓的樂團來訪,漸漸感到不耐。於是三個業餘的音樂社團開始籌畫,禮聘了德國的指揮家謝爾(Fritz Scheel),組織一個具有職業水準的樂團。1900年的春天,在兩場成功的音樂會之後,眾人一致決定以此基礎,成立一個費城在地的樂團。同年十一月,樂團在音樂學院音樂廳(Academy of Music)舉行第一場音樂會,自此,費城管弦樂團正式成立。而1857年落成的音樂學院,至今仍是費城管弦的演出場館之一。

創團的興奮並沒有延續太久,第二年,謝爾就開除了半數的樂團成員,改換一批來自歐陸的演奏家。1907年謝爾過世,義大利的小提琴家兼指揮康帕納里(Leandro Campanari)原本臨危受命,卻在樂手的抵制下知難而退。同年,同樣來自德國的指揮普立格(Karl Pohlig)接手,沒幾年卻因為過多的新音樂曲目,聽眾與團方都頗有微詞。等到普立格與秘書的婚外情曝光,雙方的積怨終於爆發出來。樂團藉此要開除指揮,指揮則拿著合約揚言要與樂團法庭見……

1912年,樂團花錢買斷指揮最後一年的薪資斷尾求生,而且迅速迎來接任者以免夜長夢多。沒想到塞翁失馬,接任者不僅讓樂團脫胎換骨,更奠定費城管弦樂團未來一百年偉大地位的重要基礎。

自1912年接任,到1936年功成身退為止,史托考夫斯基(Leopold Stokowski)不僅讓費城晉身為全美的一流樂團,更是費城能夠名揚世界的重要推手。這位被後世譽為「創意奇才」、「音響魔術師」、「音樂實驗家」的指揮天才,讓樂團脫離了散兵游勇,打造出日後譽滿全球的「費城之聲」,進而徹底探究古典音樂的各種可能性。

費城之聲的創立:史托考夫斯基

終身追求新技術新效果新實驗的史托考夫斯基,費城就是他的神兵利器。當他們1917年錄製了樂團史上第一份唱片錄音之後,史托考夫斯基便帶領費城展開一連串的科技新實驗。他們在1925年,錄下歷史上第一個電器錄音的唱片。1929年,美國國家廣播公司(NBC)進行了世界首度管弦樂團的商業廣播錄音,主角正是他們。然而史托考夫斯基與費城最膾炙人口的成就,莫過於1940年上映的動畫電影《幻想曲》(Fantasia)。史托考夫斯基指揮費城管弦樂團,在這齣史上第一個立體聲的電影中,改編與錄製了古典音樂中的通俗曲目,搭配著華德迪士尼的動畫,成為古典音樂影響最深遠的跨界合作。

但史托考夫斯基真正的傑作,莫過於創立出「費城之聲」。自許為音樂的探險家,史托考夫斯基從管弦樂團的配置與舞台的布局,弓法的統一與管樂的換氣都有其獨到的看法,其影響力甚至普及於現代各個管弦樂團。經過各種理念的實驗與探索,費城開始發出一種非常獨特的音色。論者認為這種圓潤渾厚、華麗且充滿光澤,各部和諧的融入,並且富有圓滑句法的音色,據說與指揮家曾擔任管風琴師的經驗有關。

或許在這廿四年的費城歲月,史托考夫斯基不僅建立起費城之聲,也把創新與冒險的精神,緊密地鑲嵌在費城管弦的DNA中。但在廿世紀有將近一半的歲月裡,費城之聲另有一個代名詞:尤金‧奧曼第(Eugene Ormandy)。

早在1931年,傳奇指揮托斯卡尼尼(Arturo Toscanini)因病臨時無法指揮費城,由32歲的奧曼第臨時代打之後,奧曼第開始與費城結緣。當接下史托考夫斯基的棒子直到1980年告老退休,奧曼第掌舵費城管弦樂團44年的時間,錄製了近四百張的古典音樂唱片。根據非正式紀錄,世界樂壇中雙雙保有這項紀錄者,僅奧曼第一人。

世界的費城之聲:奧曼第時期

奧曼第進一步「熟化」了費城之聲,將原本和諧交融的各部音色,更進一步的發揚光大,徹底營造出一種獨特的共鳴聲響。完全成熟的費城不僅成為美國的「五大樂團」,透過立體聲錄音時代的來臨,費城之聲真正突破了地域的範疇,將那獨特的音色魅力傳達給全球的樂迷。自此,費城之聲,正式與歐陸老字號樂團平起平坐,甚至分庭抗禮。時至今日,仍有樂迷與評論言之鑿鑿,在廿世紀中期,純以管弦樂的音色而言,費城是世界最好的樂團——沒有「之一」,是「唯一」!

費城之聲,曾受到作曲家拉赫曼尼諾夫的大力讚揚,而奧曼第時期的費城,更是拉赫曼尼諾夫最忠實的支持者。拉赫曼尼諾夫甚至說,當他來到美國之後,費城之聲就是他譜曲的依據,費城是「我最愛的管弦樂團」。奧曼第與費城所灌錄的拉赫曼尼諾夫作品,也被作曲家認為是最貼近寫作意圖的詮釋。知音難尋,拉赫曼尼諾夫最後的作品《交響舞曲》(Symphonic Dances)便是題獻給奧曼第指揮費城首演——毫無懸念,首演即是原班人馬。

除了音色威震全球,費城之聲的冒險與友愛精神,甚至提升到政治的層次。1973年,在美國尼克森總統的安排下,費城進行歷史性的首度訪華。這場西方世界首度衝破鐵幕的出訪,對於當時仍在文革期間的中國,以及冷戰時期的西方世界,都是極大的一次事件。這場出訪成為音樂外交的著名案例。1999年樂團重做馮婦,這次的對象是越南——越戰後第一個破冰的美國樂團。

置之死地而後生

來自義大利的慕提(Riccardo Muti)接下奧曼第的指揮棒後,試圖超越樂團的既定個性,透過呈現出作曲家的多主樣貌,讓費城之聲能夠駕馭更多的作品,創造出樂團與以往不同的可能性。在樂團力求突破的十二年後,代表德奧正統的沙瓦利許(Wolfgang Sawallisch)入主費城。在他主政十年,樂團累積大量的經典曲目,在瑰麗的美式風格中,深化歐陸傳統藝術底蘊。殊知此後,同樣來自德國的艾森巴哈(Christoph Eschenbach),經過五年的磨合最後依然掛冠求去之後。樂團的轉型之路竟陷入近十年的僵局,期間僅由杜特華(Charles Dutoit)以首席指揮穩住陣腳,音樂總監高懸四年之久。致命的一擊來自於金融風暴。2011年,費城在財務的重大虧損之下,正式向聯邦政府申請破產保護。沒有人會想到老字號的費城,竟然在此創下世界第一。

經歷了與樂手的薪資與退休金協商、費城大眾管弦樂團(Philly Pops)分家風波,以及與樂團演出場館之間的租金爭議等等……,最後總算在15個半月,一千萬美金的開銷之後,費城正式宣告結束破產重組狀態。再度成為全球第一個歷經破產後而復活的交響樂團。但度過破產風暴的費城,仍不能算是高枕無憂。回顧歷史,百年前史托考夫斯基帶領費城走出普立格事件,百年後的今天,費城同樣需要一個關鍵字。這個人選不是沒有,唯一的問題是,沒有什麼人知道,這個未來費城的關鍵字,究竟該怎麼唸…

to be continued....

▎節目詳情 費城管弦樂團 音樂總監:亞尼克‧聶澤-賽金 10/31-11/1 19:30 臺北國家音樂廳 ⠀⠀⠀ 力晶2019藝文饗宴 10/31 http://bit.ly/2Yx1ns6 拉赫曼尼諾夫:升F小調第一號鋼琴協奏曲,作品1 德弗札克:E小調第九號交響曲《新世界》,作品95 鋼琴:趙成珍 ⠀⠀⠀ 中國信託經典饗宴  11/1 http://bit.ly/2Yy7IUe 柴可夫斯基: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作品35 馬勒:升C小調第五號交響曲 小提琴:麗莎.巴蒂雅許維莉

 
 
 

Comments

Couldn’t Load Comments
It looks like there was a technical problem. Try reconnecting or refreshing the page.
bottom of page